■本报记者曹沛原
踏入湖北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的一家竹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。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对竹原料进行切割、拉丝等操作,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除了满负荷生产的竹筷、牙签等热销产品,厂区一角,新规划的环保炭项目用地已平整完毕。
“除了做精现有产品,我们正全力推进扩建项目,目标是将竹屑竹渣‘吃干榨尽’,变废为宝生产环保炭。”该公司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说,“多亏了通城农商银行及时注入的200万元资金,解决了新设备采购的难题,让扩建计划得以加速实施。”
这笔贷款的发放,是通城农商银行融入国家“以竹代塑”倡议,打造“绿色+普惠”金融服务模式的具体实践。通城县五里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,积极发展竹木加工产业。通城农商银行抓住这一契机,将金融资源向竹木加工等企业倾斜,支持竹产业向绿色化、低碳化、循环化、高附加值化转型。这既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“双碳”目标的实际行动,也是服务地方经济、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。
为使金融支持精准对接绿色发展需求,通城农商银行推出一系列举措。“我行组建‘金融服务队’深入企业摸排需求,建立‘一企一档’融资台账;灵活运用‘信用价值贷’‘好企贷’等专属产品,降低企业融资门槛;开通绿色信贷审批‘快速通道’,实行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查、优先放款,缩短融资周期。”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不仅如此,从项目绿色属性评估、贷款审批发放到资金使用监管,该行实施全流程跟踪管理,确保贷款资金用于企业绿色转型。
在通城农商银行的绿色金融支持下,该竹木公司发展步伐稳健,原有生产线高效运转,日加工竹材60吨,产出竹筷50万双,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,真正实现“绿了竹林,富了乡亲”。
从山间青竹到餐桌餐具,从废弃竹屑到环保新材料,一根竹子的全生命周期,映射着金融赋能产业升级,推动绿色发展的力量。在这一过程中,通城农商银行持续探索绿色金融发展路径,不仅在清洁能源、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投入,还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,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与企业长远发展深度融合。截至目前,该行累计发放绿色贷款100笔、金额4.5亿元。
(通讯员周旖对本文亦有贡献)
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