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震荡市里,为什么总有人赚不到钱?这三个教训值得记住
最近股市又热闹了,上证指数刚突破十年高点,朋友圈里有人晒收益,也有人晒亏损。老张就是个典型例子——去年买的新能源基金被套两年,好不容易回本赚了1%,这两天却天天盯着账户睡不着觉,生怕到手的利润又飞了。这种“亏了死扛,赚了拿不住”的心态,正在让不少投资者沦为市场里的“韭菜”。
去年被深套的基民小胡最近很纠结。他持有的科技基金刚回本,每天早中晚三次刷新账户,看到净值波动就手心冒汗。朋友劝他“落袋为安”,他却说:“万一明天又跌回去怎么办?”这种焦虑背后,其实是人性在作祟。
损失厌恶比赚钱更刺激。心理学有个概念叫“损失厌恶”,意思是亏1块钱的难受程度,抵得上赚2块钱的快乐。就像老张,宁愿把赚到的钱留在账户里“看着”,也不敢轻易赎回。2025年8月市场回暖期间,超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,但同期有近40%的投资者选择赎回。
信息轰炸让人失去判断。每天打开手机,少则几十、多则上百条财经消息扑面而来。“主力资金流出”“政策利好来了”“专家紧急提醒”……这些噪音像潮水一样涌来,投资者稍不注意就被卷进情绪漩涡。有机构统计,频繁查看账户的投资者,年化收益率平均比“佛系”投资者低6.25%。
锚定效应让人越陷越深。很多人把买入价当成“心理防线”,比如10块钱买的股票,跌到8块觉得“便宜了”,涨到12块又觉得“该跑了”。这种思维就像给投资套上枷锁,完全看不到企业的真实价值。
真正的高手,都懂得“笨功夫”。在浙江义乌做小商品生意的老李,2018年买了茅台股票后就再没动过。去年茅台股价翻倍,别人问他秘诀,他摆摆手说:“我就当存银行,每年拿分红,涨多了就少买点。”这种看似“傻气”的策略,让他账户里的钱比开三家门店还多。
用做生意的眼光看投资。真正赚钱的投资者,都把股票当成企业的一部分。就像买下街角奶茶店,你会每天盯着隔壁奶茶店降价吗?更可能的是关心奶茶好不好喝、客人多不多。选对了优质企业,短期波动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。
给自己设道“心理防线”。招商基金的理财顾问建议,可以给账户设置“双保险”:只用闲钱投资,亏光也不影响生活;定下“三年内不看账户”的规矩。这样做不是消极躺平,而是把精力放在研究企业上。就像种果树,天天扒开土看根须,反而长不好。
学会和人性做朋友。巴菲特有句名言:“别人恐惧时我贪婪。”但真正实践这句话的很少。2020年疫情爆发,美股暴跌,有人割肉离场,有人却悄悄加仓。两年后回头看,那些恐慌抛售的人,错过的何止50%的涨幅。
当前A股有个有趣现象:上证指数重回3700点,但仍有近半数个股没回到2015年高点。这说明选对方向比盲目追涨更重要。
与其天天猜热点,不如死磕自己懂的行业。比如搞餐饮的可以关注预制菜,开工厂的留意工业母机。就像种地要懂节气,投资也要看行业周期。
与其被市盈率、市净率绕晕,不如用生活常识判断。市盈率超过行业平均2倍,就像买猪肉买到天价,这时候得警惕;但要是遇到市盈率低于10的优质企业,反而可能是捡漏机会。
每月定投3000元,按年化10%计算,30年后能变成700万。这不是魔法,而是复利的威力。就像滚雪球,关键是要找到湿雪和长坡。
投资就像跑马拉松,比的不是谁起跑快,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。下次再遇到账户波动,不妨想想老李那句话:“涨了是奖励,跌了是打折。”毕竟,能笑着穿越牛熊的人,才是真正的赢家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