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江湖上有种黑话,叫“算账”。
不是会计那种算账,是街头大哥要掀桌子之前,盘算自己有几条枪,对方有几个兄弟,以及最关键的,砸了这家场子,自己会不会被隔壁街区的另一伙人抄了老家。
最近,一个叫米尔斯海默的美国老头,就替他家大哥算了笔大账。
这位芝加哥大学的教授,不是街头混混,是国际关系学界的顶级“金牌打手”,信奉的不是江湖道义,而是“进攻现实主义”——说白了,就是谁拳头大谁就是真理,老大为了保住位子,可以不择手段。
就在咱们“联合利剑-2024B”演习的炮声模拟器刚关机,这位老哥就对着全世界喊了一嗓子:都别盯着台海那点事儿了,格局小了。
真要干起来,美军的剧本不是单挑,是群殴,而且是拉着中国在东亚三个场子同时开片。
这言论一出,舆论场直接炸锅。
因为它戳破了一层窗户纸:大国博弈,从来不是回合制的文明游戏,而是一场随时可能升级的德州扑克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手里的牌是王炸,每个人都在赌对方不敢all in。
米尔斯海默划出的第一个场子,是台海。
这地方,用他的理论翻译一下,就是全球黑帮老大美国罩着的“场子”里,地理位置最关键的一个VIP包厢。
这个包厢要是丢了,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第一岛链这个“安保防线”直接被撕开一个大口子,日韩这两个小弟就等于裸奔在美国对手的眼皮子底下。
所以,台湾问题的本质,从来不是什么民主自由的宏大叙事,而是老大用来卡住挑战者脖子的一个“收费站”。
老大绝不会让这个收费站被拆掉。
一旦有风吹草动,航母战斗群、空中力量会第一时间冲过来。
老头子很自信,说美军打了几十年仗,经验丰富,战术上占优。
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,但魔幻的是,这套逻辑有点像一个老拳王,总在吹嘘自己年轻时KO了多少人,却忘了现在的对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瘦弱的小伙,人家也天天在健身房里举铁,一身腱子肉,就等着上擂台检验一下成色。
实战经验确实重要,但刻舟求剑,往往是老炮儿翻车的开始。
第二个场子,南海。
如果说台海是VIP包厢,那南海就是连接所有场子的“中央走廊”,全球30%的货物从这里走,谁控制了这里,谁就等于捏住了全球贸易的蛋蛋。
美国在这里的玩法更骚,叫“自由航行”,听着特高大上,本质上就是小区保安队长开着巡逻车,天天在你家门口转悠,嘴里还喊着“为了小区安全”,实际上是告诉你,这片儿,他说了算。
中国在南海周边,跟东盟这帮邻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2023年贸易额干到9000多亿美元,修桥铺路,投资建厂,玩的是“发财联盟”。
美国看不下去了,这不等于把自己的小弟都策反了么?
于是,它找到了菲律宾这个“积极分子”,在仁爱礁等问题上反复横跳,背后就是大哥在撑腰。
米尔斯海默预测,一旦中菲擦枪走火,美军就会打着“保护盟友”的旗号,拉上日本、澳大利亚的舰队一起下场。
但这个剧本有个致命漏洞:美国的摊子铺得太大了。
全球部署听着威风,实际上是把十个指头按十个跳蚤,一个都按不死。
资源是有限的,在一个地方投入多了,另一个地方就得空虚。
想在南海这个大泥潭里打一场持久战?
先问问自己家的CFO答不答应。
第三个场子,东海,这里的关键角色是日本。
日本这个邻居,心态一直很纠结。
一方面,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市场,每年20%的贸易额指着这边;另一方面,安全上又把自己死死绑在美国的战车上,总觉得隔壁邻居要抢他家的传家宝——钓鱼岛。
米尔斯海默把日本看作美国在东亚最锋利的一把刀。
这些年日本也没闲着,买F-35,改造“准航母”,自卫队的实力早就不是“自卫”那么简单了。
美日安保条约就像一张卖身契,只要台海那边一响,东海这边立马就得跟着冒烟。
这就是美国最擅长的“代理人战争”逻辑:用盟友的血,流自己的泪(假惺惺的),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。
让小弟们冲在前面当炮灰,自己坐镇后方,既能消耗对手,又能卖军火赚钱,一鱼两吃,资本家的算盘打得噼啪响。
这三个场子,串起来就是米尔斯海默的“三线作战”理论。
听起来是不是很吓人?
但你仔细盘一盘,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恐吓,或者说,是一种深刻的战略焦虑。
为什么焦虑?
因为时代变了。
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基础,是霸权国家在面对挑战者时必然会选择压制。
中国GDP已经超过美国的70%,2024年国防预算1.67万亿人民币,这种体量的崛起,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。
华盛顿那帮精英,当年搞“接触政策”,本以为是招安,结果发现是给对手喂了一堆蛋白粉,养出了一个自己都快摁不住的肌肉猛男。
这种被反噬的感觉,就是他们焦虑的根源。
更要命的是,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。
2024年,美国一边给乌克兰输血超过600亿美元,无人机导弹送个不停;一边在中东给以色列站台,航母部署在红海搞护航,几十艘军舰疲于奔命。
全球兵力部署率不足60%,这意味着大部分部队都在“待机”或“维修”状态。
这种情况下,还想在东亚同时开三个新副本?
怕不是喝了假酒。
说白了,米尔斯海默的“三线作战”论,与其说是对未来的预言,不如说是对美国决策层内心“最坏打算”的一次公开展示。
它反映了一种典型的“围堵”心态:打不过你,也要把你拖垮。
通过在多个方向制造摩擦,迫使你分散资源,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,最终在你家门口把你拖死。
然而,这套逻辑忽略了当今世界最大的一个变量:经济。
战争是政治的延续,而政治,很多时候是经济的算盘。
美国想搞“印太联盟”,但中国主导的RCEP覆盖了全球30%的GDP。
你让东盟国家、甚至日韩,为了你的霸权,砸掉自己吃饭的锅?
日本国内的舆论都不是铁板一块,20%的经济命脉在中国手里,真要动手,先崩的可能是自己的经济。
所以,米尔斯海默的剧本很精彩,很符合大国争霸的宏大叙事。
但现实世界,往往比理论更骨感。
大国之间,军事对抗是最后的选项,经济上的互相渗透、利益上的犬牙交错,才是真正的“压舱石”。
想靠恐吓和多线骚扰就让对手屈服,这种思维还停留在冷战时代。
最终,决定战与和的,不是学者的理论,而是冰冷的成本收益计算。
当掀桌子的代价大到连老大自己都无法承受时,最理性的选择,还是坐下来,好好谈谈这顿饭,到底该谁买单。
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