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小琦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与南一马路交叉口的西北角,靠近中山公园的一处老建筑。该建筑地上三层,个别处有四层,平面呈“L”形,一面面向南一马路,另一面面向和平南大街,属于框架结构。外立面以红砖砌筑,罩面为水泥拉毛,沿和平南大街的一侧还可以看到比较丰富的线脚装饰。
据了解,这栋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,由日本人修建,位于当年“满铁”规划中的城市东南端,属于奉天测侯局所在。当时的测侯局,是负责观测和预报天气的机构,类似于现在的气象局,但它并非为民用天气服务,而是为侵华日军的军事行动提供气象情报,因此被视作日本侵华的历史证据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这栋建筑被改作辽宁省气象局的办公用房,至今仍在使用。
展开剩余61%小琦在这栋建筑周边观察了一周,发现它经历了将近九十年的风雨洗礼,罩面的多处地方已经破损,水泥拉毛墙面露出了内部的红砖,墙上的白色线脚漆也在不同程度上龟裂、脱落。为了进一步了解建筑背面的情况,她来到建筑一端的常德街28巷,看到背立面的线条分割明显且规整,呈格子状,中间还有窄窄的竖形窗。尽管所有窗户都换成了现代的塑钢窗,但并不影响整栋建筑的原貌。
因为这座建筑现在作为省气象局办公,且探访当天是周末,未进入院内进一步查看。为了让读者对这座建筑有更直观的了解,小琦还特意从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《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》中找到了这栋建筑背面全貌的照片。
这就是这座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奉天测侯局旧址的故事。它的建筑价值,体现在屋顶样式、檐口线脚的设计、立面分区的方式、门窗的比例与尺度,以及细部装饰的构建上。作为日本侵华的历史证据,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、承载责任,继续向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